看投资新闻上52投资!

页面二维码

扫一扫

分享文章到微信

页面二维码

扫一扫

关注52投资公众号

分享到:

疫情过后,春天能如约而至吗?

2022-12-06 21:02:36

导读:文 | 老鱼儿编辑 | 杨旭然最近餐饮股迎来了几年来难得的高光时刻。从11月底开始,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持续性行情。截至12月5日,A股广州酒家近6个交易日涨超13%。其中11月30日下午


文 | 老鱼儿

编辑 | 杨旭然

近年来,餐饮股迎来了难得的高光时刻。从11月底开始,持续市场出现了一段时间。

截至12月5日,A广州酒家近6个交易日涨幅超过13%。11月30日下午,也收获了难得的涨停。

在餐饮上市公司更多的港股市场,9096个交易日上涨45%,夏布夏布上涨41%,海底捞和海伦司走出了暴涨60%以上的好市场。

海珠、荔湾、天河、黄埔、番禺、从化等地海珠、荔湾、天河、黄埔、番禺、从化等区(高风险区除外)有序恢复餐厅,封闭半封闭场所有序开放。

消息一出,资本市场就立刻意识到这是餐饮业扭转局面的时间节点。


餐饮业指数(2022年5月至今)

消费者的表现也不辜负人们的期望。据媒体报道,12月1日,广州开放餐厅的第一天,夏布夏布部分餐厅的收入比平时增长了近一倍。夏布在广州的整体表现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,很多餐厅平均排队45分钟以上。

九毛九说:整体业绩恢复比较好,因为恰逢降温,前晚所有店铺都排队了。

广州餐厅解封后,很多地方纷纷跟进,这是整个餐饮行业最想看到的情况。很多业内人士高调表示,疫情过后要迎接餐饮的春天。

诚然,疫情是近年来餐饮业低迷的主要罪魁祸首。几乎所有餐饮从业者、餐饮企业的股东和投资者都是中国最希望疫情尽快结束的群体。但问题是,疫情过后,春天真的能如约而至吗?

这是人们不可避免的期待,但也乐观。

01 数据依然难看

自疫情爆发以来,餐饮一直是最彻底的封印行业。

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20年,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下降15.4%至4.0万亿元,成为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。即使2021年反弹至4.7万亿元,同比增长18.6%,但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。

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变化中,这种急刹车一目了然。

老字号全聚德2019年收入15.66亿元,净利润4463万元。2020年疫情过后,收入突然减半,利润从盈利变成亏损超过2.6亿元。

全聚德于2022年10月28日发布第三季度报告,告诉投资者今年仍未走出亏损泥潭。

2020年和2021年,海底捞依托门店扩张收入有所上升,但净利润连续暴跌86.81%和1446.13%,2019年仍盈利23.45亿元,2021年亏损超过41亿元。截至2022年上半年,海底捞仍未走出亏损阴影,净利润为-2.663亿元。



海底捞股价表现(2020年1月至今)

更重要的是,经过三年的疫情困境,海底捞已经失去了大量热情忠诚的消费者,经营多年积累的美誉度大幅下降。

在同样的情况下,小酒同样的情况,2020年净利润下降,2021年亏损,2022年上半年亏损超过去年全年。



海伦司股价表现(2021年9月至今)

三年来,餐饮业似乎被疫情压在水里,只能拼命挣扎,却无法呼吸。根据企业检查数据,截至2022年11月28日,全国至少有495457家餐饮相关企业被取消。

直到2022年最后一个月,一些地区的疫情防控政策才发生了变化。全国餐饮企业欣喜若狂,忽视了这种反弹只是市场对餐饮业价值回归的预期,而不是对这些企业未来的认可。

我们可以看到,与疫情前相比,大多数餐饮企业的市值还有很大差距:

比如从11月28日到12月2日几个交易日,全聚德大幅上涨20%后,只比2019年11月29日疫情前略高,全聚德的市值早已触底;

一段时间以来,海底捞涨幅超过60%,股价反弹至接近24港元的最高水平,但与峰值相比仍有很大差距。

疫情前2019年11月29日,夏布夏布的股价为8.98元。自今年11月28日以来,夏布夏布已上涨约40%,股价仍未超过8元,远非历史最高价格。

如今的餐饮业,更像是从水中冒出来,能长时间呼吸氧气。

02 没有消散的恐惧

疫情前,中国餐饮业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发展。

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2010-2021年,中国餐饮收入39.83万亿元,年均3.32万亿元,复合增长率达到10.10%。其中,2019年餐饮收入超过4.6万亿元,比去年增长9.4%。

这个数字似乎保持了市场的长期大幅增长,但事实上,自2016年以来,餐饮业收入规模的增长率开始持续下降,并在2018年急剧下降到个位数。尽管2021年有18.64%的快速增长,但这只是2020年糟糕基数的触底反弹,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规模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,2022年1月至10月,餐饮收入35348亿元,同比下降5%。2022年的年概率仍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。


与行业增长放缓相比,从业者进入行业的热情持续上升。

2015-2020年,中国餐饮业从业人数持续增加。2020年,中国餐饮业总收入大幅下降15.4%,但从业人数增加到257.7万,同比增加1.92%。

与庞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业规模相比,我国餐饮业门槛低,更新快,大部分餐饮企业规模有限,能长期稳定盈利的大中型企业并不多见。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《2021年餐饮业百强企业和500强门店分析报告》,2021年全国百强餐饮企业总营业收入3649亿元,同比增长23.2%,仅占全国餐饮收入的7.8%。

行业增长萎缩,叠加了激烈的行业竞争,让餐饮的春天早已过去,疫情的作用更加雪上加霜。


如今,餐饮业的危局有所缓解,但后疫情时期仍面临诸多挑战:

首先,能否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还不得而知。虽然全国各地都开始实施新的疫情防控政策,但仍处于两眼一抹黑的起步阶段。虽然放手是大势所趋,但其中螺旋式的重复难以避免,例如,目前北京许多地方仍不允许正常进食;

第二,人们对大厅食物的恐惧不会突然消散。长期以来,新冠肺炎的防控教育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忘的,不是简单的放开大厅食物的口号。在不久的将来,可以预见感染者数量将继续增加。在这种情况下,仍有相当多的人选择放弃大厅食物。

第三,大厅食物的早期阶段面临着年底和春节。前者是租赁续签的高峰期,后者是农民工回家的大日子,这是酒店老板的一个大问题。

此外,高租金、高劳动力成本等行业顽疾依然如故。总的来说,虽然疫情压迫暂时缓解,但现实压迫并没有放松,餐饮人员至少要熬过三到六个月的过渡期。

即使这些困难都过去了,餐饮企业也要面对疫情带来的饮食习惯的改变,这可能是行业最根本的负面因素。

03 已改变的习惯

不吃饭的第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外卖市场形成了疫情的消费习惯。疫情影响了线下餐饮业,但促进了线上餐饮。

商务部曾表示,2021年在线餐饮整体增速加快,销量同比增长30.1%,比去年增长27.9个百分点。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正式发布的《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(2022)》,2021年在线外卖收入约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21.4%,同比增长4.5个百分点。

根据美团2021年的业绩公告,2021年餐饮外卖及到店、酒店及旅游分公司的营业利润从202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3亿元。

2022年第三季度,百胜中国外卖业务量同比增长19%,占销售收入的38%,数字订单占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收入的90%。


外卖已成为许多餐馆的重要收入来源

在禁止进食期间,外卖已成为许多企业生存的神器。当然,这些神器是放弃而不使用,还是建立在线和离线的双终端,是餐饮企业值得思考的战略问题。

人们不吃饭的第二个原因是疫情和长期居家隔离家隔离,激发了人们做饭的兴趣和潜力。同样,满足了人们居家健身的需求,当平时下餐的需求被压抑时,居家烹饪成为必然选择。

C端预制菜开始流行,这是这一趋势的体现。具体数据很多。比如2022年春节,在大厅食品有限的情况下,丁咚预制年夜饭的销量增长了400%以上,盒马预制年夜饭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45%,穆棉资本服务 抖音单月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。


预制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

当然,人们会减少饮食。另一个血腥的现实原因是,三年的疫情掏空了很多人的钱包,消费疲软的趋势明显。即使是收入不受影响的人,也宁愿少花钱,以备不时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2年前三季度,支撑高端消费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2385元,增长1.8%,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下降0.2%。

具体细分。前三季度,全国居民人均食品、烟酒消费增长5.6%;人均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增长5.3%;人均交通消费增长4.6%;人均医疗保健消费增长2.5%;其他人均用品和服务消费增长7.2%。两项消费数据下降:人均服装消费下降1.1%,人均教育、文化、娱乐消费下降4.2%。

整体信号是:生活成本越来越高,闲钱越来越少。虽然大厅的食物方便、美味、多样,但它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密切相关。至少到目前为止,我们还没有看到全国大规模报复性消费的明显信号。这显然不是餐饮人士的好消息。

04 写在最后

无论如何,餐饮仍然是民计民生的重要产业,是就业的水库,具有工业化的发展潜力,以中华民族深厚的饮食文化为基础。大厅用餐的人口基础仍然很大。

但疫情前后,餐饮上市公司从备受追捧到被资本抛弃,充分说明改变一个规模庞大但分散经营的行业现状并不容易。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疫情的单一因素。

一个纯粹的市场化、高度分散的行业,在经营环境中,既不能实现工业化,也不能实现产业规模的集中,最终埋葬了大量的企业家和资本,这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。

许多资本选择逃离餐饮业或转向预制菜等新模式。本质上,他们放弃了用资本和工业化的力量征服传统餐饮业的理念,屈服于行业现状。

最近餐饮业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社区食堂的出现,吸引了很多人的讨论。这不一定是整个餐饮业的唯一方向和趋势,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:更多的人需要放弃疫情结束后可以回到2019的简单思考,而应该接受2023年不回到2019年的事实。

内容导航
最新滚动资讯
猜你喜欢
  1. 投资理财
  2. 投资项目
  3. 投资政策
  4. 排行榜
热门新闻
每周热榜
精彩推荐